以色列国防军2025年6月22日通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美军B-2轰炸机袭击伊朗核设施的实时监控画面,引发国际舆论震动。画面中,7架B-2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投射14枚GBU-57巨型钻地弹穿透福尔多核设施山体的全过程被完整呈现。这种罕见的"战争直播"不仅展示了美以军事同盟的深度协同,更暴露出双方试图通过视觉叙事构建战略优势的深层意图。当袭击画面在全球社交媒体引发数亿次播放时,这场"影像战"正在重塑现代战争的舆论规则。
联合打击的可视化证据:技术共享背后的战略同盟强化
以军公布的视频包含多重技术细节:画面左上角的时间戳精确到秒,显示从轰炸机起飞到投弹历时7小时23分;GPS坐标数据实时标注飞机航迹,证实其沿阿曼湾—波斯湾航线秘密突防;而钻地弹穿透岩层的慢动作回放,清晰呈现弹体接触地表到消失的全过程。这种"技术流"呈现方式,实则是对美以军事同盟深度的具象化证明——美国愿意向以色列开放B-2轰炸机的行动数据,意味着双方情报共享已突破传统盟友界限,进入作战协同的新阶段。
更具战略意味的是画面中的"视角选择"。视频特意展示美军E-3预警机的战场态势图,其中伊朗防空系统的部署情况被标注得极为详细,暗示美以联合对伊朗实施了长达数月的电子侦察。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在发布视频时强调:"这是美以共同防御伊朗威胁的重要里程碑",这种表述将美军行动与以色列安全直接绑定,试图构建"共同作战"的认知框架,为后续以军在伊朗境内的军事行动铺垫合法性。
舆论战的视觉武器:影像叙事对认知战场的占领
在社交媒体时代,军事画面已成为舆论战的核心武器。以军发布的视频在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3亿次,评论区充斥着"伊朗威胁被消除""美以力量不可阻挡"等正面反馈。这种传播效果得益于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视频中,GBU-57钻地弹穿透岩层的瞬间配以震撼音效,弹坑形成的画面与伊朗核设施的卫星定位图交替出现,视觉冲击与信息轰炸的结合,成功塑造出"军事胜利"的直观印象。
但画面背后暗藏技术争议。军事专家在抖音平台指出,视频未展示袭击后的地下设施状态,而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测数据显示福尔多核设施辐射水平波动不足0.5%,暗示地下核心区未受实质性破坏。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随即在X平台发布对比图,一边是以军公布的轰炸画面,另一边是核设施内离心机正常运转的监控视频,配文"视觉欺骗无法掩盖事实"。这种"影像攻防"揭示出,现代战争已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舆论场,谁掌握画面解释权,谁就能占据认知高地。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