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探索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乐趣:用自然科学严谨的逻辑,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多元观点中寻觅相对合理的解释,通过反复比对和深思熟虑,在能力范围内,努力用文字与图片复原历史的模样(虽然不一定就是绝对真相)。本质上,这种活动无异于玩电子游戏、扑克或麻将一样的“游戏”。不过,这类“游戏”的成果属于人文科学范畴,自然少不了情感的掺杂。比如面对那些本可以很好保存却被破坏的遗迹,文字中难免流露出遗憾和伤感的情绪。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同样带着这样的情感色彩。
前不久去江北时,我曾向几位当地居民打听劳动广场周围是否还保留有老建筑,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这些老建筑,但我知道江机职工医院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于是便独自前往那里探访,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这家医院坐落于新山街,院落呈西北坐向,朝东南方向。远远望去,前楼前的广场停放着不少车辆,因此我误以为医院依然正常运营。但当我走近时才发现,医院已经关闭了——如果不是这些车还在,那片小广场恐怕早已被荒草覆盖,燕雀穿堂,显得极为冷清和荒凉。
展开剩余77%环顾四周,临街的诊疗楼呈“工”字形,虽然经过简单的改建,但依然保留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带有些许欧式风格的建筑造型,及其较为狭长的门窗形状来看,这栋建筑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有些人告诉我,这座建筑可能是日伪时期后期建造的现代风格建筑,但遗憾的是,我尚未找到确凿的资料证实它是否为当年日伪时代人造石油会社留下的遗迹。
此外,在院落的西南侧,我还注意到一座红砖平房,上面留存着旧时代的痕迹。解放前,吉林市的平房大多采用硬山山墙设计,富裕家庭会用悬鱼、惹草、山花等装饰构件美化山墙,而普通民居则多为砖砌山墙,只用天棚上的出风口作简单装饰。这类平房通常是土字型山墙,最高点平整,边缘线条略呈“几”字形(相比之下,解放后建造的平房山墙边线多为“人”字形)。至今,在河南街福源馆后院还能看到类似形制的青砖平房。
走近仔细观察,虽然红砖表面被涂料覆盖,但这座平房的砖块依然清晰可见。根据山湾人家小区居民的讲述,日伪时期当地的平房多用红砖砌成,与铁安里周边的建筑风格相似。虽然我未曾见过“马面房”使用的红砖,但铁路住宅区的日伪红砖却曾见过。记忆中,日伪时期的红砖尺寸略小于解放后生产的砖块,而江机医院这处平房所用的红砖更像是解放后期的产物。因此,我推测这座平房极有可能是解放后参照老式图纸修建的建筑。
探访过程中,我还发现这座红砖平房正门挂着写有“CT科”和“血液透析科”的铜质牌匾,医院名称显示为“新世纪医院”。实际上,院内所有带院名的标识均为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只有院墙上残留的纪念碑和一些过往的记录,隐约保留着新世纪医院与原职工医院之间的联系。
在上世纪,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吉林市许多大中型国企承担起职工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而职工医院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之一。
江机医院建于1949年7月,是吉林市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职工医院。2004年更名为吉林市新世纪医院。更名后宣传资料记载,医院占地2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开放床位157张,设有三个门诊部和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介入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近二十个临床科室齐备,同时配备了CT、彩超、脑彩超、检验、影像、内窥镜等十余个医技科室。其中,东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一度是吉林市唯一拥有的先进设备。
然而,如此一家历史悠久且设备良好的医院,今天却呈现出一片凋敝的景象。晴朗的天空下,我细细端详着这些老旧楼宇和平房的建筑细节,但心情却被这衰败的景象深深触动。作为局外人,我不清楚医院停业的具体原因,也不便随意评论。
不过,在考察老建筑的同时,不禁联想到其他那些承载“企业办社会”功能的单位兴衰变迁,不由得感慨万千: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新旧都是变量而非常态。想要生存并发展,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软件建设——包括管理、服务理念、人才培养等——往往更加关键。一旦忽视了软件的提升,再好的硬件也难以抵御衰退的命运。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优质软件条件难以轻易获得。
特别感谢网友“那些麻花”对我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