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战火席卷全球,德日两国作为轴心祸首,给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疤。如今,本该是缅怀和平、深刻反思历史的时刻,可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两个曾经的战争狂人,竟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它们不仅联手冲着中国的核心利益叫板,还玩起了政治军事交叉的复杂把戏。
似乎巴不得把这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世界,再搅个天翻地覆。这可真让人心里犯嘀咕,历史的警钟难道又响了?
旧账未清又惹新事
战后几十年,德国和日本在经济上确实是风生水起,成了世界经济的顶梁柱。可它们的军事力量,一直都像被绑了手脚一样,低调得很。
谁知道,最近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跑去日本一趟,这平静就彻底被打破了。他在东京跟日本外相岩屋毅一碰头,立马就出了个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直接点名中国,提出三条要求:不准再支持俄罗斯、不准限制稀土出口、不准在东海、南海和台海维护自己的地盘。这口气,活脱脱就是冷战时期那一套。
瓦德富尔把中国在台海、东海、南海的正常举动,说成是“咄咄逼人”,甚至扯到了“欧洲安全”上。还给中国划了“三不准”的红线。
不准动台海、不准帮俄罗斯、不准挑战海上秩序。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把俄乌冲突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中国,硬说没中国撑腰,俄罗斯根本打不起来。
甚至指责中国是俄罗斯军民两用物资的“最大供货商”和能源的“最大买家”,反过来要中国“促成和平”。这逻辑,听着都让人想笑,真是好大的“官威”。
军事肌肉秀,谁在背后撑腰?
这股隐约的军国主义幽灵复苏,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德国嘴上说着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可骨子里,不过是想维护西方自己的利益。
这种说辞,跟二战前德国强调“生存空间”那一套,简直是惊人的相似。言外之意,不就是想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大展拳脚吗?
与此同时,日本的军事动作也越来越频繁,和平宪法对它的约束,似乎正在被一点点撕开。
日本航空自卫队,居然把F-35B隐形战机跟“出云”级舰艇搞到了一起。这可不是小事,标志着日本离重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编队,又近了一大步。
舰艇改造、机库扩建、升降机升级,这些都明晃晃地指向军力强化。日本还不断提升在国际实战演习中的参与度,英国F-35B战机在日本军舰成功降落,更是秀了一把多国军事合作。
“出云”、“加贺”这些历史上的战舰名字,再次启用,这背后的含义可不简单。这些动作,潜藏着强烈的扩张意愿,绝不仅仅是“自卫”那么简单。
德国那边也没闲着,借着俄乌冲突的由头,又开始重拾军事力量。军费蹭蹭往上涨,豹2A7、豹2A8和KF51“黑豹”等现代化坦克,密集出现在东欧。
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工厂全速运转,甚至重新探讨义务兵役制。这些信号,都让人感觉到德国可能要在欧洲大陆重掌军权。
德日两国看似强硬的对外姿态,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们深受各自国内经济困境的困扰,更离不开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深刻影响。
美国现在有点力不从心,想独撑全球霸权,实在太累。于是,它就想让老牌盟友们分担重担。
德国被拉进北约东扩,日本被推到“印太战略”前线,这不就是美国惯用的代理人模式吗?德日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给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投下了一片阴影。
这不只是大国博弈的表面文章,更实实在在地加剧了全球紧张局势。
稀土牌打不响,反倒自己吃亏?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这次亚太之行,只选了日本一个目的地,时间点还特意卡在日本战败八十周年纪念日期间,这其中的意味,可真是耐人寻味。
瓦德富尔嘴上说得硬气,可德国国内经济却是一团糟。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几乎停滞,GDP增长才0.5%,制造业疲软,通胀又高。
经济不景气,导致德国内部压力山大,政客们急需找个外部目标转移视线。选择中国当“靶子”,既能迎合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又能给国内问题找个替罪羊,一举两得。
瓦德富尔访问的时间点,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当他在东京发表涉华言论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带着欧盟领导人,在华盛顿讨论俄乌问题。
德外长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向美国递交“投名状”。这种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个二战侵略国和战败国而言,在日本战败纪念日期间访问东京,还大谈“增加国防开支”。
这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实实在在地破坏了战后国际秩序。
德日两国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指责,更是把自己的短板暴露无遗。这不仅暴露出它们在关键供应链上的战略劣势,以及对华经济的深度依赖。
更面临着中国在稀土领域采取的精准反制措施,以及本国企业“用脚投票”的现实反噬,使得其政治强硬与经济利益背道而驰,简直是自打脸。
在稀土问题上,德国的指责跟事实存在明显偏差。瓦德富尔声称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影响了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却忽视了自身军援乌克兰带来的稀土需求。
这说法,听着都觉得讽刺且尴尬。然而,今年1月至10月数据显示,中国稀土进口量是出口量的2.35倍,而且出口均价是进口均价的2.44倍。
中国早已明确,稀土管控主要针对军民两用物项,民用稀土出口并未全面限制。德国工业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远超其官方表述。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德国车企每年进口的稀土磁体中,80%来自中国。军工领域依赖更甚,德国生产的F-35战机每架需408公斤稀土。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每艘更是需要超过4吨稀土。这离开了中国稀土,它们还怎么玩转高科技?
日本积极呼应德国立场,但自己在这方面同样是泥菩萨过江。去年7月,日本宣布今年1月启动南鸟岛5500米深海稀土试采计划。
这个项目预计耗资8300万美元,通过“地球号”钻探船采集35吨泥浆,最终提炼约70公斤稀土。算下来,每公斤成本高达120万美元。
这相当于当前国际市场价格的1200倍!日本经济产业省内部评估都坦承:即便南鸟岛项目成功,2030年前也只能满足日本7%的稀土需求。
而2万亿日元的投入,足够向中国采购30年稀土了。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中国淡定应对,底牌还多着呢
面对德日联手施压,中国可不是吃素的,手里握着多重反制手段。在稀土领域,中国掌握全球92%的精炼产能,通过“量价组合拳”就能压制竞争对手。
去年6月日本宣布深海计划后,中国稀土集团立即下调镝、铽等稀土原矿价格12%,同时稀土永磁材料成品出口单价上涨20%,实现了“低端控量、高端溢价”。
与政客的强硬姿态相反,德国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博世集团投资10亿欧元在苏州建设芯片厂,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基地追加20亿欧元投资。
大众汽车约30%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宝马和奔驰也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去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18%,今年上半年德企在华投资同比增长22%。
汽车、机械等核心产业,根本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超过70%的德企反对对华脱钩,德国工商总会多次警告政府,别把经贸问题“安全化”。
这种“政冷经热”的现象,反映出德国经济界与政界的立场分歧。瓦德富尔离开东京时,日本媒体用“罕见强硬”形容他的涉华言论。
但回到柏林后,他必须面对冰冷的现实。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本的选择,也是国际关系中最真实的语言,谁也骗不了。
中国对此类挑衅早有预判,不急不躁,而是外交与法律并重。中国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近日在北京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她强调,维护台海和平必须反对“台独”。
并敦促有关方尊重地区国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努力。中国还在世贸组织主动出击,针对贸易纠纷展开法律诉讼,形成强有力的多维应对体系,展现大国自信与稳健。
在外交层面,中国通过“双轨思路”争取东盟国家支持,文莱、柬埔寨等国明确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南海问题,与中国形成了统一战线。
中方还可通过WTO等多边机制,对德日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起诉讼。中国对两家欧洲银行实施的交易禁令,已显示其反制能力,传递了清晰的信号。
笔者以为
这种重演二战前军国主义势力崛起的景象,真的让人警醒。德日若是不管控自己的军权野心,一味走向扩张主义,很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冲突。
只有铭记历史教训,尊重和平与国际规则,才不会重蹈覆辙。中国作为二战主要受害国和战胜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修正主义。八十年前,德日作为轴心国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如今两国虽已成为经济强国,但历史责任不容忘却。
德日合作,应该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而不是制造对立和紧张。世界正处于多极化转型的关键期,中国崛起打破了旧有国际秩序的平衡。
这种变革期必然伴随阵痛与摩擦。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放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
中国对德日挑战,既坚定又灵活,既有和平对话的意愿,也有应对任何挑衅的能力。试图攫取霸权和强权地位的行径,最终都将遭遇正义与时代的审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警示着世界和平的脆弱与霸权主义的危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历史给予中国保护和平、捍卫尊严的坚定信心。
志存高远、胸怀坦荡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德日挑衅,将在中国理智与实力的双重守护下被化解,迎来稳健和平的未来。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