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导弹还没落地、网络先发起战斗的年代,国防已不再仅仅是钢铁坦克和导弹航母之间的较量,真正能让一个国家崩溃的,很多时候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部信念的瓦解。
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怀疑,即使军火堆里堆满了先进的武器,也抵挡不住那句“你们落后就该被淘汰”的冷言。文化,原本是国家的根魂;而“文化汉奸”则是专门往这根魂插刀的角色。
打不穿的盔甲,不如一颗动摇的心
不少人误以为,历史上的崩溃主要是因为战争败给了对手,其实不全是这么回事。真正导致一个国家崩塌的,往往是文化认同感的崩溃和瓦解,而苏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曾经拥有核武器、全球第二大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最终败在了一帮自小听着西方摇滚、看着美国广告长大的年轻人手里。他们逐渐觉得,苏联没啥值得留念的,披萨和自由才是生活的真谛。
那会儿,“美国之音”每天都在广播里念叨“美式生活真美好”,自由主义成了主角,苏联的文化阵地也彻底丧失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必胜客的广告甚至把国家的悲剧变成了商业的符号,一块披萨就换来一段民族记忆的崩塌,文化变得麻木,难道不觉得挺吓人的吗?
回想一下中国抗日战争那会儿,那些汉奸们虽然没拿起枪打仗,但他们提供情报、制造舆论,搞得民心动摇,结果让日本侵略者得势如鱼得水。这告诉我们:打仗的确靠武器,但要命的还是内部的人搞破坏,信念一垮掉,才是真正致命的打击。
披着“学术外衣”的内鬼,才最难防
“文化汉奸”这几个字听着挺沉重,但他们的手段却轻得像一阵风,不用背叛国家身份,也不必加入敌人的行列,只要在话语体系中动一动,就能把信仰拆得七零八落。
比如人教社前主任余桂元,竟然提出让教材里删掉岳飞、文天祥那些民族英雄,说是为“改善中日关系”。你没听错,这种吃里扒外的逻辑,竟然还能被理直气壮地说出来。一旦民族的记忆被这么剪裁,下一代还能知道什么是气节、什么是牺牲吗?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南京曾搞过日本文化节,可偏偏碰巧选在抗战纪念日那天,结果引起了不少愤怒。这根本不是在搞文化交流,简直就是在伤口上撒盐。不考虑场合,也不顾人民感情,随意引入外来文化,这不是包容,简直就是冷漠到极点。
更典型的例子还得说留学生杨舒平在演讲里提到美国的空气“香甜”,完全没理会咱们中国在环保事业上的巨大投入。这可不是个别人“崇洋媚外”的问题,背后其实有一整套话语体系在推波助澜。你以为他们是在夸赞美国吗?实际上是在贬低咱们自己,刻意与自己的根源保持距离。
这些人不动枪、不放炮,却在教育、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里默默地传递一种观念:你是谁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变成别人”。他们不直接背叛国家,但在潜意识里,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放弃对国家的认同感。
有“灵魂武器”的战争,才是最持久的战争
文化的渗透可谓无声无息,但效果却十分明显,比如苏联的核武器再厉害,国家还没用上,早就散架了;俄乌打了快三年,到现在还看不出个胜负,这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民心动摇。
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也不算太平,美国自己都被以色列拉进中东的泥潭,文化结盟反倒变成战略上的包袱。大国的政策一阵变一阵,局势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要是文化阵地一乱,咱们国家还能靠啥稳得住脚呢?
更让人头疼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满天飞,有人居然贬低狼牙山五壮士,有人还质疑抗战烈士的价值,这可不是在争辩细节了,这是在动摇整个民族的记忆体系。一旦年轻一代开始觉得英雄没啥了不起,传统也不用再坚持,那未来还靠啥来凝聚人心呢?
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信息就像放大镜一样,把一切都放得更大、更清楚,也让文化的影响变得更难把控。一段短视频、一则段子,很可能变成传递价值观的“利器”。当年苏联的年轻人受西方宣传影响,主要是因为生活太困难了,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寻求外界的认同。如今,我们的日子倒是过得不错,可文化上的“免疫力”还没真正建立起来,结果就容易受到一些迷惑和误导。
把文化防线筑起来,才能不战而胜
防止“文化汉奸”不是靠封闭思想,而得靠保持头脑清醒。封锁信息只会激起更大好奇心,真正管用的办法,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斯大林那会儿试图隔绝信息,结果教训深刻——封不住的,只有让人学会辨别,才能不被风一吹就倒。
教育地推陈出新,教材不能成“去根”利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而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并不是要排他,而是要有底气面对外界,文化自信不是空话,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在抗疫的那段时间,咱们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凝聚力,面对那未知的病毒,大家都团结一心,不是靠一些指令,而是凭着坚定的信念。从内心深处涌现的那份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真真切切地展现了文化安全的核心所在。
看看美国那边吧,也不是说文化自由可以毫无限制,像《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就是个例证。就算再强调言论自由,也得守住文化的底线,文化的主权和国家的领土主权一样神圣,绝对不能让步。
从历史角度来看,真正能促成战争终结的,不是哪个先放下兵器,而是哪个先认可和平。在越南战争的谈判中,整整进行了三年五个月,靠的也不是爆炸声,而是文化认同的重新建立。
文化安全可不是空话,它实际上是国家防线中最纤细却也最坚固的一环。军事武器能抵挡子弹,但却挡不住信仰的崩塌。要是“文化汉奸”不清除的话,再多先进的装备也都白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反复告诉我们的道理。赢得战争不光看火炮,还看人们的精神是否清楚。文化的防线一旦被突破,哪怕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塌陷。因此,别只盯着敌人的导弹,也得紧紧盯住后方那把“文化利刃”。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