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池旁,王莉霞随机取样的动作让企业负责人直冒冷汗——这可不是走马观花的检查。中央环保督察点名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不力”后,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直奔污染现场,连抛三问:“工程进度为什么慢?管理为什么不规范?为什么屡罚屡犯?”
01 突击检查:一场撕碎“整改表演”的现场直播
王莉霞的乌海行程堪称“环保突击战”范本。她下飞机直奔涉事企业,在鑫华凯焱城煤焦化公司污水池亲手取样,掀开监测设备盖板查数据;转头又杀到华信煤焦化厂区,盯着破损炉门质问:“烟气直排三年,罚20次还敢摆烂?”
更绝的是“无通知突袭”。千里山污水处理厂员工正摸鱼呢,抬头撞见主席查岗,被追问“污水超标向谁报告”时支支吾吾。网友调侃:“这波操作比狗血剧还刺激,建议全国直播!”
02 整改困局:罚单变“包月服务”的魔幻现实
督察组曝光的乱象,揭开环保执法“纸老虎”的伤疤:
罚单当门票:鑫华凯焱城被罚10次,氮氧化物照样三年超排;华信煤焦化领20张罚单,炉门照破不误。有工人吐槽:“罚款才几个钱?停产整顿才要命!”
改造玩拖延:2020年就要求完成的超低排放改造,拖到2025年还在“土建施工”。某企业高管私下抱怨:“改造花2亿,罚款一年才百万,账谁不会算?”
环保罚单沦为企业“包月套餐”,监管的牙齿早被资本蛀空。
03 监管痛点:环保台账里的“精致形式主义”
王莉霞痛批:“问题出在不敬畏生态、不执行规范!” 这句话撕开基层治理两大顽疾:
数据造假成风:督察组发现,企业监测设备形同虚设。有技术员透露:“除尘器显示达标?插根软管绕过传感器就行!”
整改报告文学:某地方官员诉苦:“写整改方案比干实事还累,80页PPT图文并茂,工地却连防尘网都没铺。”
当“看报告听汇报”代替了现场办公,环保台账就成了皇帝的新装。
04 破局关键:给监管装上“钢牙”的三剂猛药
王莉霞现场开方,直指治理七寸:
责任到人:企业10月底前必须完成改造,管委会蹲点督办,市长签字验收。“谁发现问题、谁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把乌纱帽和排污口绑在一起。
技术破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牵头制定标杆方案,用华信厂区作试点,带动全市8家煤焦化企业升级。老技工点赞:“早该用物联网实时监控,比人盯人管用!”
根除病灶:全市举一反三大排查,分类整治污染源。130万吨焦化污水何去何从?高盐水处理项目与干熄焦改造同步上马。
05 环保风暴:刮骨疗毒才能根治“慢粗虚”
这场督察风暴背后,藏着更深的转型阵痛。乌海作为资源型城市,煤焦化贡献了60%税收,但2024年PM2.5浓度仍居内蒙古倒数。王莉霞喊话干部:“要有志气,咬咬牙拼一把!”
正如环保志愿者老马所说:“蓝天白云不能只靠主席突击,得让老百姓能随时举报、随时监督。”当市民手机拍烟囱比发朋友圈还快时,污染企业才算真到头了。
小编辣评环保整改年年演,今年剧本杀太狠!当主席的手摸过污水池,企业的“装睡”空间彻底归零。王莉霞的三问像三把刀:一刀砍向形式主义,一刀斩断利益链条,一刀划出责任红线。这场乌海突围战证明: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罚款成了“保护费”,监管变成“纸老虎”,除了领导突击,我们还能靠什么守住碧水蓝天?
#热问计划#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