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我去贵州旅游,那会儿从贵阳到荔波的小七孔景区,大巴在山路上颠簸了将近五个小时。同车的本地大叔苦笑着摇头:“我们贵州啊,美景都藏在山褶褶里,就是这路太磨人。”这话倒让我想起个细节——当时在服务区歇脚,看见货车上捆着满满当当的猕猴桃,司机正打着电话发愁:“再堵两天,这批果子全得烂在半路。”
这话真不假。贵州山地丘陵占了九成多地盘,全国独一份儿没平原的省份。喀斯特地貌雕琢出奇幻的溶洞瀑布,可也把交通网割得支离破碎。前些年暴雨冲垮路基,我朋友去黔东南支教,愣是在县城困了一礼拜。难怪人家说在贵州修路,不是钻隧道就是架高桥,成本抵得上平原地区三倍。
可你发现没?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困局里,偏偏藏着绝妙的地理位置。它像个活扣,东边牵着长江经济带,南门口对着粤港澳大湾区,西边又是成渝双城圈。去年在毕节集市上,我听几个做腊味的商户闲聊:“要是铁路通得快些,咱们的土货早上还在熏房,晚上就能端上广深人家的饭桌。”这话听着像愿景,可国家新批复的六条高铁,真要把愿景拽进现实里。
头一条贵广高铁早不是新鲜事了,2014年就通了车。我在贵阳北站见过扛着芦笙的侗族老乡,他们要去广州表演民俗歌舞。“四个钟头就到啦!”老人笑得眼角的褶子都叠起来,“以前翻山越岭得折腾两天呢。”这条铁路像根扁担,贵州这头挑着云贵高原的土产,广东那头坠着沿海的电子元件,301公里钢轨早被往来货列磨得锃亮。
第二条沪昆高铁更了不得。去年冬天我乘它去铜仁梵净山,邻座上海来的摄影团直感慨:“早上嗦碗蟹黄面,下午就能拍苗寨炊烟。”这条贯穿长三角的动脉,硬是把贵州塞进了全国八小时交通圈。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列车员闲聊的话——她说经常遇见湖南医生坐这趟车去贵州山区义诊,559.5公里的钢轨,竟成了流动的诊室。
第三条成贵高铁开通那天,朋友圈被川渝朋友刷了屏。在成都搞文创设计的哥们儿,现在每月跑两三趟黔西收苗绣花样。“毕节绣娘指尖翻出的蝴蝶,贴在手机壳上能卖爆。”648公里铁路串起的何止城市,分明是蜀地的麻辣鲜香撞上了黔地的酸汤滋味。
正在建的贵南高铁倒让我想起个趣事。今年初在南宁水果市场,贵州来的百香果商贩跟广西同行学包装手艺。“等482公里铁轨铺通,我们的刺梨干也能摆进东盟博览会!”他摩挲着样品罐子的神情,活像琢磨通关文牒的使节。这条线真要成了,怕是大西北的哈密瓜都能借道贵州,直奔北部湾登船出海。
最让人心痒的是规划里的渝贵铁路。我遵义同学提起这事就拍大腿:“要是345公里贯通,早上嗦完重庆小面,中午就能回老家吃羊肉粉!”虽然具体站点还在勘测,但桐梓的民宿老板们早开始扩建客房了——他们赌的是双城生活圈的未来。
至于郑贵高铁,现在连施工蓝图都没见着。但在镇远古镇茶馆里,几个河南茶叶商围着地图比划:“等860公里高铁贯通,信阳毛尖走黔道入滇,运费能砍掉三成。”茶碗里腾起的热气,恍惚间化作钢铁长龙穿山越涧的模样。
有意思的是,六条铁路线在地图交错时,贵阳总是那个交汇点。难怪去年在青岩古镇,听见导游跟游客打趣:“说我们是西南十字路口,现在要升级成‘高铁立交桥’啦!”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遵义的变化,湘江河畔的新区工地上,塔吊数量比两年前多了近一倍——高铁未通,资本已闻风而动。
有搞区域经济的朋友私下嘀咕:“说是2025年通车里程破两千公里,我看悬。龙里那边溶洞群像蜂窝似的,勘探队三年换了四拨。”这话倒提醒我们,在贵州修高铁终究是场硬仗。但想想赤水河畔的老农,他们用背篓扛红粱走了几辈子山路,而今终于听见隧道掘进机的轰鸣声。或许某天清晨,背着竹篓的身影会与白色动车在山岚里交错,一个朝向千年田埂,一个奔向星罗棋布的站台群。
对了,上次在六盘水煤矿遗址公园,看见老矿工指着复绿的矸石山说:“地底下掏了几十年煤,如今要跑地上‘铁龙’喽。”山风卷起他灰白的鬓发,远处山脊上,桥墩正节节攀高。
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